close
時間的感覺

影片的時間特性
當一件事情或戲劇被拍攝成電視影片時,觀眾會對影片時間的長度產生三種不同的感覺︰
1.事情進行經過的真正時間。籃球賽
2.攝製完成的影片所放映出來的時間。拍攝一個睡的正熟的人物臉部特寫時,鏡頭直盯住他,大概不到三十秒鐘,觀眾便會因畫面毫無變化而感覺時間過長,早已按捺不住了
3.觀眾看完影片自己心裡所感受的時間。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數十年的豐功偉績,有時卻能夠以短短幾小時就介紹完畢。

鏡頭的適當長度
鏡頭停留的時間,可以是瞬間的半秒,也可以是長達好幾分鐘,並無硬性的規定,端看它是否發揮了完整的功能,足以傳遞出清楚的訊息讓觀眾明瞭。拍攝一般的生活紀錄片時,最好在動作一開始前便進行拍攝,待動作告一段落後再關機。
精彩度比長度重要
由於觀眾期待攝影師能透過鏡頭為他們講故事,使他們對影片的內容有所了解。所以各項活動的紀錄片並不是愈長愈好,假使畫面內容不夠精彩,反而沈悶呆板,那麼觀眾便沒有耐性及興趣繼續觀賞下去。
多拍再剪
除了各種場合的主題以外,多拍些補助用的副題素材,可以讓剪接時有更多的選擇性,不要因拍得過少,致使剪接時無法整理出完整的影片。

空間的感覺

空間設定的關係
影視節目是由許多不同的鏡頭組合而成的,先後之間的連結關係,會造成不同的設定現象。包括︰
1. 場景與場景間的方向關係。
2. 場景內人和景物的位置關係。
3. 人與人之間動向的關係。
4. 動作間的相互對應關係。

以上這些關聯性,如果能夠表達連續且流暢的話,便能產生許多變化的效果。但一旦發生了錯誤,觀眾就會察覺其中的不合理,對無法理解的部份感到困惑,進而影響到觀看影片時的連續性。
開場與收場的向背
舞台表演中,表演人物也是以正面面向觀眾。因此影片開始時,觀眾都會順勢想先看見來人正面或側面,以便早點知道他究竟是誰?所以在一段動作開始之時,最好能先從前方正面或正側面拍攝,否則會間接造成觀眾對劇中人物有負面或隱秘的觀感。
反過來說,當影片即將結束時,便習慣以主角的背影或側面的表現手法,來強調遠離或結束的意味。
前景的影響
前景固然可以增加畫面的深度和構圖的豐富感,也會展示出對比和暗示的現象。
運用單畫面鏡頭拍攝前後景物相對應時,可以造成有深度的感覺,但當前景的物體具有強烈暗示性時,便會影響畫面的含意,反客為主成為畫面主角,或因暗示作用而扭曲了原來的意義。因此前景的使用必須謹慎,一不小心就可能會造成誤導的作用。

 觀點的選擇

主觀鏡頭與客觀鏡頭
當攝影師以置身事外的角度來拍攝事物時,讓觀眾只是冷眼旁觀,並沒有現身參與的感覺,這種拍法的鏡頭叫作客觀鏡頭。而當攝影師以劇中人物所站的位置、眼睛的角度來拍攝景物動作時,觀眾就會覺得身如其中,彷彿自己就是劇中人物一般,這種拍攝法的鏡頭則是主觀鏡頭。
觀眾想看的感覺
當觀眾看著螢幕時,總會希望畫面中能呈現一些極富變化,且更深入的東西。特別是前一個鏡頭中的動作行動後,觀眾會更迫不急待地想要知道下一個鏡頭可能會出現的東西。利用觀眾這種想看的慾望,往往能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及懸疑感。
鏡頭與人物的配合
在拍攝工作紀錄片或技術教學片時,往往會因為專心拍攝主題動作和物品的介紹,而容易忽略掉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,甚至沒有機會讓觀眾看見操作示範者究竟為何人?所以最好在進入重要內容時,順便也介紹操作人的反應和神情,進而讓內容更人性化,並讓觀眾有切身的感受。
找出視覺的重點(焦點)
雜亂無序的景物會使畫面找不到重點,因此攝影時除了畫面的構圖外,也要注意其中人與物的組合,和動作方面有沒有抓住視覺的重點。
最有利的立足點(攝影機位置)
事先計劃攝影的位置,以便在每個段落能有效地提早轉移到下個位置準備。
因此在開拍前,最好先取得相關資訊,如人物名單、路線行進圖和節目時間表,以便充分掌握一切進度,以拍到最佳內容。
若是活動規模或場地過大,以致無法全面兼顧時,不妨以兩部以上的攝影機,同時在各地拍攝〔雙單機拍攝或現場多機切換(EFP)〕,才不會遺漏重要且精彩的主題畫面。

影片的完整性
鏡頭的開關時機
攝影時的開關過於頻繁,會造成動作切頭去尾的現象,因為攝影機在開機錄影時必先經過啟動、預備的動作,這個啟動的過程及個人本身反應,皆會錯過拍攝的大好時機,因此最好事先觀察周遭環境,預估下一個動作或位置,提早開機拍攝,待動作結束後再關機,以保持拍攝內容的完整性。
收錄現場聲音
在許多以聲音為重要表現的場合中,如演奏會、演講等,應儘量配合整段聲音的長度,來延長畫面的拍攝,以便保持聲音的完整性。因此當拍攝內容是以聲音為主、以畫面為輔時,更要注意聲音的收錄,不可在進行中途關機。在拍攝中想移動拍攝位置,但不關機時,需注意攝影機的收音器與現場發音器的距離不宜過大,以免聲音忽大忽小,若因改變拍攝位置而使畫面視覺效果不佳時,可在剪接時以其他畫面取代。

取景的範圍

景物的取景範圍
•大全景 EXTREME LONG SHOT
用來介紹場面浩大、雄偉的景觀。
•全景 LONG SHOT
將一個場地的全部景觀完全收入鏡頭。觀眾可以由全景的介紹中對場中的時間、地點、人與景物的活動關係一目了然。亦能從全景內的環境印象獲得方向的暗示。
•中景 MEDIUM SHOT
無硬性規定。一般是指前一個全景鏡頭內某個主題的靠近影像,使觀眾能從場景的整體印象中獲得較清楚的認識。不過中景也因為主題較多,而無法強調出其中的細節與特色。
•特寫 CLOSE UP
能夠突顯畫面主題的特色,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,強迫他們對下一個鏡頭的期待。相對地,壓迫感也隨之增加。若時間太久、沒有變化的特寫,會令觀眾產生不安的感受。
人物的取景大小
•全身景 FULL SHOT
指拍一個人物的全身,包括頭頂空間以及腳底的地面部份。
•腰景 WAIST SHOT
指頭頂到肚臍以上的地方。
•胸景 BUST SHOT
以頭頂上方至胸線下為範圍。
•膝上景 KNEE SHOT
膝蓋至頭頂。可以彌補全身景不夠緊湊,胸景又不夠完全的缺失。
•特寫 CLOSE UP
強調人物肩膀以上的神情,能讓觀眾產生靠近劇中人的感覺,也能表達出劇中人細膩的情感、眼神及更真切的反應。
•大特寫 BIG CLOSE UP
用極度的靠近以放大劇中人臉部的五官,以刻意強調特殊的表情,透露出內心情感。
人物取景的要件
各種取景的大小會因人物的動作體型或訴求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,但仍應以攝影者的需求及整體的美感來調整。
在拍攝時,應避免將畫面的上下框切取到人體的關節處。
人物的跳斷現象
在拍攝人物的前後兩個鏡頭時,畫面對人身取景的大小要有所差異,人物大小太相近的畫面,會在相連時發生跳斷的現象(JUMP CUTS)。
景深的特性
景深的因素
•運用鏡頭的景深功能
運用鏡頭本身的特性,來表現景深。長鏡頭的景深較淺,廣角鏡頭的景深較大。
•運用光線控制景深
光線弱,將光圈放大,景深自然會縮小。光線強,則光圈縮小,景深自然變大。
使人物突出
要使人物突出,可將人物拉開,離背景遠一點,使背景模糊,人物清楚。現場無法使人物遠離背景時,可利用較大的光圈、較小的景深,使背景柔化而襯托出人物輪廓,但要與前後整段的情境相連貫,避免單一鏡頭突然柔化。
 
 
構圖的要素
電視構圖的要素
1.取景力求垂直方正。
2.注意腳架的平衡。
3.鏡頭角度的影響。
動作方向的預留空間(視覺空間)
人物被放置在畫面的兩旁時,身體和臉孔的方向以面向畫面中心為佳。另外人和景物的面前需要保留動向的空間。例如當劇中人面向右邊說話時,臉孔右邊前方的畫面留白要比較寬,而當車輛往前行進時,主體前方的空間更要多留一些。
 
鏡頭的運用
電視攝影,除了具有一般照相攝影基本的表達和創作功能以外,它最大的不同在於連續鏡頭、動態攝影、圖文合成的運用以及聲音配合等功能。
這些功能在互相搭配後,可產生多元性的表現手法,因此運用這種組合的機能,來敘述事情,有正面的效果,也可以故意作反面的應用。
電視攝影的方式基本上分為︰
定位的靜態攝影
人物、景物雖有動態,鏡頭則完全不動。這種固定構圖拍攝法,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手法。
固定位置的運鏡攝影
攝影機身固定在一個地點,而運用上、下、左、右搖動,或鏡頭的伸縮、變化焦距等拍攝手法。
機動的攝影技法
是將機身放置於滑輪推車或行走的攝影器材上,作左右推移、上下昇降。迴轉中及行進中的攝影,最常用在主觀的鏡頭、快速動作跟拍、郊遊旅行的車船上,容易產生強烈的動感與參與感。
跟拍
跟隨人物同步移動,而保持一定距離,讓主題人物不動,而背後景物移動的拍攝手法。
靜態攝影的技巧
靜態攝影
電視攝影的運用是非常多元化的,隨著情境的不同,有時單純的靜態攝影反而勝過動態攝影。因為動態攝影如果移動不恰當,會使觀眾感覺到鏡頭後面有攝影師的存在,而打破了故事的情境,特別是在客觀鏡頭或是某些寧靜情節的演出時為然。
以整場景物為主題,若要營造氣氛時,就適合採用靜態攝影。
變焦的運用
變焦是指利用長鏡頭或淺景深,轉變兩個不同目標物的焦距,在景深較淺的情況下,焦點的變化較明顯。
運用的方法有︰
FOCUS IN
將主題物的焦距由模糊轉換到清楚,讓觀眾從一片模糊去察覺影像逐漸清晰的主題。
FOCUS OUT
焦距由清楚演變到模糊,使主題消失在一片朦朧中。
以上兩種情形,除了表現出現實與虛幻間不同的轉變外,也使得觀眾在潛意識上,感覺到時空的變化,特別適用於進入夢境、沉陷回憶或感性敘述的場景中,可作出柔美的效果。
定位的運鏡變化
搖鏡
搖鏡是指機身在定位不動,而用鏡頭搖轉來拍攝的方法。這些方法會形成強烈的表現力。
搖鏡的理由
所謂搖鏡,就是指鏡頭由一主題搖到另一主題;觀眾的視覺重心也隨著鏡頭移動而凝聚。
在沒有構思完備,或決定目標物前,攝影機不要在景物間任意搖來搖去尋找目標。
主述式搖鏡
這種形式鏡頭並非跟隨人物的行進移動,而是以鏡頭瀏覽全景場,向觀眾介紹人物、景物的關係。
這樣的敘述方式,能勾起觀眾想一窺究竟的好奇心。同時也傳遞了導演欲表達的意念。
通常遇到寬闊無際的大草原、浩瀚無垠的大沙漠等場景時,主述式搖鏡的手法尤為適合。
但搖得太快很難看,太慢又太無聊,因此什麼氣氛的景,用什麼速度來搖,要快慢適中。
搖鏡手法
TILT
分成TILT UP, TILT DOWN兩種。鏡頭向上或向下拍攝主題不同,所營造出的效果就截然不同。鏡頭的先後順序也就是主述的順序,具有很強的聯結功能,給觀眾很大的隱喻及暗示。
PAN
PAN是指在左右兩主題間橫向的搖攝,而這兩主題間有相當關連性,或同屬一整體景物的兩端。
搖鏡的技術
除非跟拍主題,或介紹廣大的場景,否則搖鏡多半採用兩點連接的方式拍攝。
兩點式原則
搖鏡要有頭有尾,各有主題,不要在半途開關機。因此必須預先想好主題的先後關係,兩端各有一完整的構圖、畫面,不要無題之處開始;也不要結束在無題之處。搖鏡的鏡頭,必須先拍靜止畫面進入搖動,再由搖動進入靜止,不得在搖動的半途才開拍,也不在搖動進行一半時就關機停止。
中間的關連性
搖鏡時應注意兩端主題中間的關連性,避免中途空白,也不要半途停頓。
不回頭、不連用
搖鏡時要把握「不回頭、不連用」的原則,在主題兩端間拍完即可,別因中間有其他的發現,而又回頭尋找,也不要連續拍攝幾個搖鏡,然後接在一起。
快慢適中
搖鏡的速度要注意快慢適中。不同的主題,搖鏡的速度也就不一樣,要以觀眾恰好能夠認知的速度來進行。搖鏡太慢,使觀眾不耐煩,而速度太快又令觀眾目不暇給,且無法秀出導演真正的意圖,及主題物的相關性。
角度有限
搖鏡主題兩端的角度不要超過九十度以上,鏡頭角度亦不得回轉過大,甚至回轉一圈,以免造成畫面視覺混淆的現象。尤其要注意的是,鏡頭的轉動是靠持機者腰部的力量,而非單靠手部的轉動。
順動向搖鏡
拍攝有動向的景物,應儘量順從動作的方向拍攝,避免逆向而搖。
ZOOM
利用ZOOM鏡頭,可以作畫面大小伸縮的變化。
ZOOM是以調整鏡片前後的關係,來改變畫面取景的大小,實際上是向著畫面的中心點所做的平面縮放,並非把鏡頭靠近物體去拍攝。
ZOOM和搖攝、PAN、TILT等相同,具有強迫引導觀眾觀看指定重心的功能,會引起觀眾的期待和注意。因此需要有頭有尾,而且頭尾要有關連性、對照性,才有使用ZOOM的必要。
ZOOM手法
ZOOM IN
ZOOM IN是由寬廣的畫面,向著鏡頭中間要強調的重點加以集中放大,頭尾的畫面有關連性,多半以放大後之特寫為表現重點。
ZOOM IN的過程中,也要隨需要改變構圖,否則只會放大中心部位,可能會切掉了重要的頭、手等部份。
ZOOM OUT
ZOOM OUT是先拍主體的局部特寫,加以強調,造成震撼。再反向引述其外界關係。因此ZOOM OUT正面的使用法,可以先強調特點,拉出以後看到相關或類似的環境。由於ZOOM OUT時,只先看到局部,未看見全景,可以在拉開後故意看見反面含意的景物,來做出乎意料的驚人手法。
ZOOM的技術
•ZOOM之前先對焦。
•一邊ZOOM,一邊要修改構圖。
•ZOOM不要連續使用或用得太多。
•ZOOM的兩點式原則:
1.不逆向往返。
2.A、B兩點頭尾的構圖都要有意義。
3.不要在ZOOM的動作中間停頓一下。
•ZOOM最好配合動作,同步開始,同步停止。
•前後要保留緩衝的長度。
•ZOOM的動作不適合連續使用,在拍攝中如無特別動作變化,更不要忽然ZOOM IN或ZOOM OUT。
•在固定的拍攝畫面片段中,不要忽然ZOOM IN或ZOOM OUT來改變大小。  
•三腳架
油壓式腳架雲台
以油壓系統來給腳架雲台上的兩軸加阻力,使它漸漸起動,漸漸停止,動程中也有柔合的緩衝,阻力的大小可以調整。
滑輪
三腳架裝上滑輪在拍攝推進之前,先順方向推一下,把三組輪子的方向都轉成平行才開拍推動,否則推動時,機身會先扭轉一下,造成鏡頭畫面不順暢。
 
燈光
色溫
各種不同的光源,如陽光、日光燈、水銀燈等,所照射的畫面、拍攝出來色調都不相同。而攝影機只能選定一種為標準,遇有不同色溫的光線照射者,色彩即不正確。
一般常用的水銀燈,色溫在3200K到3400K之間,陽光則在5600K以上。有時大晴天和大陰天之間,陽光的色溫會有很大的變化,陰天透過烏雲和紫外線的影響,色溫較高,會有偏藍的現象。
普通燈泡和水銀燈泡比較偏紅、偏黃。但是陽光到了日落時,色溫非常低,色調會偏黃,所以攝影機上有白平衡的裝置,以便隨時調整色溫。
聚光 SPOT LIGHT
聚光造成的影子很銳利,由物體反射也很集中,會造成硬調的光影層次,對健壯的男性肌膚有強化形象的功用,但對美女的皮膚則是一大挑戰。
散光 FLOOD LIGHT
人的臉部如果受到散光,就會反射出較為柔美的皮膚質感,因為散光的光和影互相溶化,會把硬調的陰暗邊緣柔化掉。
燈光的位置
•主光 KEY LIGHT
人物身上的主要光源,稱為主光。通常是指照亮人物的正面或側面的主要光源,同時也可能是該場景中的主要光源。
•補助光 FILL IN LIGHT
是次於主光而在陰暗部分補充照明的光源。
•頂光 TOP LIGHT
是指由上方照射在人物頭頂的光。
•背光 BACK LIGHT
是指從人物背後照射過來的反向光線。
•側光 SIDE LIGHT
是從人物身體側面照射過來的光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媒開眼笑社 的頭像
    媒開眼笑社

    RAY的媒開眼笑教學筆記本網誌純作教學之用,引用若造成困擾請告知t2001@nmail.hsjh.tc.edu.tw

    媒開眼笑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