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、       學校經營創新背景:

 

1.為落實優質、人文、創新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。

 

2.看得見的影響力:配合「挑戰2008:國家發展重點計畫」中「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」及教育部公佈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,將媒體素養納入九年一貫重大議題,融入各科教學與彈性課程。並成立媒體教育資源中心,進行示範教學、教材流通與經驗分享。

 

3.面對數位的時代變革:建立學習型組織,鼓勵學生、教師與社會接軌,建立對話窗口,將視聽教室規劃成攝影棚,添購數位攝影機、混音機、非線性剪輯、數位相機、電子相機從事棚內現場live及棚外的單機作業。一所結合社會與環境資源運用,「學生自製教學節目,自主學習」的電視台:向上新聞台於是成立,堪稱中等教育體制的創舉。

 

貳、專案焦點重點

 

1.    教育媒體的經營管理:以向上新聞台在中等學校教育的組織架構下,運用整合行銷傳播概念,將外界資源挹入校園,活化教學、創新發展,永續經營。

 

2.    市場導向:「運用數位科技、享受藝術人生」之行動研究如何達到最佳執行力,並運用此研究創造最有利學生學測(學習)的方法。

 

3.    透過節目製作,解析統整教學迷思: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工,濫芋充數看似浮華,其實很像「199吃到飽的飲食文化」,難登大雅之堂,湊合出來的 「知識」就主題教學而言看似「完整」,但深入探討知識後,卻發現是如此的殘缺與不全。

 

4.    希望從實務的工作學習中,建構理論基礎。

 

參、學校經營創新策略:

 

運用電子媒體與學習舞台概念,引進社會與環境資源,發揮集體創作精神,提供學生動態的學習經驗。將平日所涉略的七大領域知識,透過公開場合演示,活化成帶得走的終身能力。經由攝影機的「全程紀錄」修正學習行為,展現學習績效,以達完全學習效果。

 

1.資源獲取與應用:

 

政府補助每一間教室十萬元的視聽器材設備,卻只發揮播放錄影帶的功能,學校在現有的「視聽教室」及「廣播系統」加裝攝影機及混音機便具備了影像和聲音皆備的小型電視台規模。

 

2.經費募集與應用: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 藉由舉辦大型活動,提撥經費充實設備。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 與政府、民間企業、藝文界、學術界策略聯盟。老師、學生犧牲假日時間,參與其舉辦的活動,協助影像錄製,再發展成教材,無形中可以省去很多節目製作的費用,尤其是幕後專業人員、演出者、舞台佈景道具的支出。以張誌家風雲、台灣燈會、全國反賄選誓師大會、風華樂集音樂會、中市高潛力公車企劃行銷、兩性議題舞台劇、教育部主辦的中彰投教育論壇等個案為例,就為製作費省下無法估算的數目。

 

3.團隊建置與激勵: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 以黃光弘老師及向上記者群所組成的廣電社為班底,採訪紀錄中等學校教育的重要課程及社會議題,鼓勵孩子「做中學」。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 學生邀請社會菁英利用視訊公開發表創作,並從事「教學」行動,當學生敢在公開場合表現自己,肯定這孩子的自信心、溝通、協調及面對挫折的能力都會比別人強,對有心向學的人是一大鼓舞。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 參加媒體製作比賽,藉由比賽成績分享彼此榮譽及認同。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 賞識同學的個別表現:以知識為核心,將學習成效轉化成具體行動,讓有資質的孩子各擁一片天,個個成為「高潛力菁英.新時代典範」。

 

4.流程控管與改善: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 把企業的全面品質管理理念,運用到「節目製作」,邀請東森、中視、國語日報記者指導,並計劃尋求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、公共電視台與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及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協助,創造優質學習與人文關懷的環境。

 

5.    組織再造與發展:

 

Ø          效法台積電,將新聞台定位為「流體組織」,加強行政效率與服務品質。

 

肆、創新困境與解決方式(Q and A)

 

Q1:透過問卷發現,師生在精神上肯定新聞台在課程與教學活動的貢獻,對於學生活動展能與人格發展亦持正面態度,而社會與環境資源的運用更是高度支持,但行動上卻只是樂觀其成。因為深怕傑出的「動態學習」會影響考試成績。

 

A:繼續努力,找出有助「考試成績」的有力證據,並希望各界給予實際的行動參與。

 

Q2:對新聞台未來的發展感到樂觀,但對於新聞台所遭遇的困難幾乎沒有概念,例如設備、人員、節目內容……..

 

A:組織發展中最大的隱憂

 

Q3導師與家長的立場有決定性的影響

 

A:導師和家長願意讓優秀同學參與活動,或者導師願意協助協同教學、和放任同學自由收視,成效天壤之別。尤其是生活教育管理,當學生發現老師本身對訊息的接收態度並不積極時,也會影響學生的是非判斷。對於同學不當的發言,導師若能適時引導,獲同學相互討論,可達正面的人格教育。

 

Q4:體驗式的學習對學生的人格發展與課業學習,有相當大的助益,除了深刻的學習之外,更了解上台的不容易,他日對於別人的表現,亦能表現出寬容的態度,問題是器材不足,呈現又需要很長的時間練習。而觀眾又習慣於扮演一位欣賞者角色,而忽略節目背後的省思。

 

A:台上三分鐘,台下十年工。表演者的演出要令人賞心悅目,需要的是通識教育還是課後的補習教育。而教學媒體的製作更是如此,受眾易專注於影片的「製作品質」,而思考的方向亦侷限在該片所呈現的片段,故事先的引導格外重要。「好看」的節目除了內容精采外,觀眾收視的時間限度亦是重要考量,經過剪輯者的從新「詮釋」後,是否達到教育的目的,或者淪為秀場,值得探討。

 

Q5:舞台造就一個人的成功,但是毫不留情的批判與嘲諷也會對一個學生造成莫大的傷害

 

A:加強學生學習面對失敗、接受挫折的能力。

 

Q6:組織再造勢必對希望維持現狀的人造成衝擊,新的工作卻沒有新的編制配合,除非主官明確宣示運用現有編製去執行新任務,並捨棄一些舊工作,否則新工作不被認同,舊工作亦不圓滿,對執行者並不公平。

 

A:尚未討論

 

Q7:同事不大了解媒體只是一種傳播工具,訊息本身才是最重要的,而訊息是需要各領域齊心努力,才具有教育價值。

 

A:很多專業人士不一定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,儘管內容充實,卻不一定吸引人,同學找到一個可以不認真收視的藉口,還自以為是的數落演講者欠缺水準,這時導師的態度變顯得重要。消極應對下,最損失的其實是學生人格教育的養成。

 

Q8:視訊的目的是節省時間與有效學習,而不是行政、導師各做各的,互相欺騙。

 

A:成功與否取決於主官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媒開眼笑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